1995年春天誕生,但從小到大卻沒如同出生的季節一樣浪漫。從台灣島內一路玩到越來越遠的地方,在生活中旅行,也旅行在生活中。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世界】七十六序







       「中華民國,這哪兒?」、「我們這不承認這個護照」、「台灣,好嗎?阿里山?」在中國滿州里出境時,因為是口岸的關係,我自然的拿出護照,遞給海關,一時也就忘記我是在中國,這個不承認台灣是個國家的鄰居,愛恨情仇與陌生感就在這幾句話間無疑展露,換遞上台胞證,簽證官打了幾個電話,端詳一番我那簽注地在珠海的兩年無限多次簽,不久也就順利離境中國,口岸的另一頭便是俄境,心情除了忐忑還是忐忑,這是我第一次海外跨國長途旅行,前方的俄國,還有更遠的東巴爾幹是怎樣的風貌,儘管有對未知的擔心與緊張,但好奇和渴望探索的心每每能夠在猶豫時推上旅程一把,走吧,不過是幾萬里路而已,我能搭飛機、火車、巴士還有強健的雙腳;走吧,不過是不會各國語言,我能靠著耐心運用離線翻譯、簡單英文還有肢體語言來溝通,完成這趟旅程後,不免又開始期待下趟旅程。




        一直都自知自己沒有讀萬卷書的志向或者說是毅力,但行萬里路總是吸引著我,背上七公斤的簡便行囊,像隻烏龜一步一腳印,無數趟夜車,無數為了省錢而走的路,這些旅程有價值嗎?出門是期待見到驚呼的景色還是異國風土,偶而我會問問自己,在這三年幾次的旅行中,好像慢慢在其中越來越清楚自己的想法,「距離」便是我反覆思考的核心,距離能是很具體的概念,因為距離遠的關係我們常對「遠方」感到陌生,文化、語言好似都蓋上一層薄霧,而後衍伸出的距離感,公里數、交通方式便利與否都是它能參照的對象,但成就距離感差異的絕對是每個人的經驗與生長環境,巴士十小時遠嗎?對於彈丸之地,足夠繞整個國家一圈,對於地大物博之地,根本就是小菜一疊,個人經驗更是會使這個感受南轅北轍。這樣實際的距離與對於距離感認知的差距會構成另一層次的距離感嗎?人心的距離,老實說我不覺得,同個國家的人運用相同語言卻不一定能了解彼此,而在異域,可能相視而笑就是溝通的完全,再點綴上一些對話「台灣是怎樣的地方?」、「台灣是中國嗎?」、「台灣的愛鳳六s多少錢?」、「台灣冷不冷?」、「台灣繞一圈的公里?」一個一個因為距離而的問題延續不斷,沒有距離沒有好奇的產生,果然距離產生美感,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大交通(飛行)】


  • 松山─天津                               復興                                        3864
  • 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         S7                                           3615
  • 莫斯科─蒂瓦那                         S7                                           4143
  • 布達佩斯─曼谷                       卡達                                        15068
  • 吉隆坡─河內                           亞洲                                        1883
  • 峴港─胡志明市                       捷星                                        1453
  • 胡志明市←→大叻                  捷星                                        1914
  • 胡志明市─桃園                       越捷                                        2809



【保險】蘇黎世申根險:3542


【出門前兌換外幣】
  • 美金:400   ( 18129)
  • 歐元:500      (13020)
  • 人民幣:1400   (6320)
※剩下的花費就是邊走邊領當地貨幣,預算要掐的準確一點,不然重複且小額兌幣匯率極差。



【總花費】約13萬台幣







 

































下次去哪兒?心中也還沒有確定的底,但肯定會有下次的長途出行的,真期待!




1 則留言:

  1. 這好浪漫呀~!!!!
    年紀輕輕就走過了這麼多國家
    好厲害~!!

    回覆刪除